新創公司要出海有許多挑戰,我在《出國工作第五年- Part 3:跨國產品》提到了打造跨國產品的三個面向:產品、組織與流程。我最近與一些正在出海的新創公司交流,我發現這些打造跨國產品新創的共同挑戰是「如何有效率地與跨國團隊協作」。我待過跨國公司的總部(Booking.com 與 Grab)與跨國公司的分部(Facebook 與 Klarna),本文我會分享從公司與員工的角度如何讓跨國協作更順利。
註:跨團團隊有很多不同形式,這裡指的是台灣新創與不同市場的人才之間的協作。
1. 跨國團隊協作的挑戰
新創公司出海經營跨國生意,若要深度在地化,則必須招募該市場的人才。HBS Online 的文章提到,管理跨國團隊是經營國際生意最大的挑戰之一。
跨國團隊通常有以下的挑戰:
- 文化不同:跨國團隊通常有來自不同文化的成員。不同國家、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甚至同一個國家不同的地區,可能都有各自的習慣與價值觀。跨國團隊協作需要尊重、理解與包容對方的文化,避免做出觸犯對方文化的行為。
- 語言不同:即便通常以英文為共同溝通的語言,跨國團隊成員通常有著不同的母語。如果團隊的母語都是英文,那語言的問題倒不大,但如果團隊有部分成員的母語非英文,那使用英文溝通時,就會有流暢程度與理解程度的差異。對於英語非母語的人來說,要使用英文溝通、開會、說服他人、寫 Email、寫文件是一個具有挑戰的事,往往需要花比母語多好幾倍的時間來準備。
- 地區不同:大部分的時候跨國團隊是在不同的地區工作,遠距的關係是常態。因為疫情的關係,很多的公司都經歷了在家工作( Work From Home),也很多公司正轉型成遠端優先 (Remote First),甚至是全遠端公司(Remote Only)。相信大家應該能體會遠端協作與在同一個辦公室下協作的差異。
- 時區不同:當公司經營市場愈國際化,通常會面臨到時區不同的問題。只要是有時區的差異,往後再溝通時間時,都需要註明時區。我在 Facebook(現在叫 Meta 了)工作時,團隊成員橫跨矽谷、倫敦與新加坡,要找到時間開會是一大挑戰,因為總有一個地區的人會得犧牲在非工作的時間上線。
打造跨國產品,理解當地市場的需求已經很不容易了,沒想到在跨國協作上也有如此多的挑戰。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公司與管理層可以怎麼做?以及個人可以怎麼做?
2. 公司與管理層可以怎麼做
HBS Online 針對公司如何管理國際化團隊,提出了六個撇步,包括:Check in Often、Unite Around Purpose、Balance Participation、Cultivate Empathy、Be Awar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與 Use Technology to Your Advantage,值得公司與管理層參考。
關於提升跨國團隊協作,我認為公司與管理層可以考慮做以下幾件事:
- 溝通、溝通,再溝通:因跨國團隊有語言與地域不同的挑戰,公司與管理層在講重要事情時,也要不厭其煩的多講幾次(Over communication),或是以不同形式(員工大會、Email,各種通訊管道)反覆陳述。我曾經歷過一次跨國公司的組織流程變革,公司管理層在溝通上做的非常好。他們先是開座談會搜集大家意見,接著舉辦線上會議宣布新作法,會後以 Email 寄出新作法的細節文件,讓沒辦法參加的員工可以得到完整的資訊。此外,部門的主管也在 1 對 1 會議時,跟團隊成員溝通新作法的原委。如此多管齊下地進行,都是要確保每一位員工都有好好接受與理解訊息。充分溝通(Over communication)在跨國的團隊是很重要的一個實踐。
- 善用合適的溝通協作工具:溝通工具大致可分兩類,同步(Synchronization)與非同步(Asynchronization)。同步溝通的像是開會(現場或線上),大家可以在同一時間進行互動討論,非同步的溝通像是 Email 或線上文件,大家可以在不同時間進行互動,通訊軟體則兩者皆可。因為語言的限制與時區的不同,跨國團隊使用「非同步溝通」工具的比例會增加。同步溝通適合需要取得雙方即時的意見與回饋,而非同步溝通則適合不需要即時反饋,更適合大量資料的傳遞。若團隊中有人英文能力較弱時,適度提高「非同步溝通」的比例也可以減緩團隊的壓力。亞馬遜著名的 6-Pager 制度蠻適合這樣的團隊,因為會有更多的時間來準備並閱讀文件,而非大量仰賴口頭溝通。
- 強調包容文化:台灣是個相對文化比較同質的環境,大部分的人沒有太多跨文化工作與互動的經驗。因此,公司需要特別強調包容不同文化。我曾看過一些不錯的例子,例如公司會特別公告今天是某文化的節慶,讓大家共同慶祝,除了藉此強調對各文化的包容外,也讓成員更認識彼此的文化。我也曾聽過有公司送員工「文化地圖」這本書當作禮物,讓員工能一探不同文化在價值觀與溝通上的異同。
- 公開場合只講英文:公司與管理階層必須有意識的在公開場合只講英文。我曾經聽過有些公司開會開到一半轉成中文討論,把聽不懂中文的夥伴涼在一旁,感受非常不好。在公開場合用母語討論是一件必須避免的事情,因為他某種程度就是在搞小團體與政治,把非母語人士隔絕在外。
出海新創要怎麼跨出有效跨國協作的第一步呢?除了公司與管理階層以身作則外與上述幾點改變外,找到幾位跨國合作種子成員可能是很好的第一步。以現實來看,出海新創確實不太可能在一系之間就把所有員工變成可用全英文流暢地溝通,或是馬上高效地跨國合作。台灣的新創可以考慮找已經有海外跨國協作經驗的台灣人才,作為很好的領頭羊,引導團隊改變。
3. 個人可以怎麼做
提升跨國團隊協作效率,除了公司與管理層有諸多努力要實踐外,從個人層面,也有很多可以著力的地方。
- 定期 1 對 1 會議:建立信任是一切合作的基石,而 1 對 1 會議是建立信任很重要的手段。在 1 對 1 會議時,適合談論不宜在公開會議中討論的議題,例如解決歧見、探究彼此真實的想法,也很適合討論一些工作之外的話題(當然以彼此文化能接受的隱私尺度為前提),這些內容都對建立信任的關係很有幫助。我會建議產品主管與在地市場主管要有定期的 1 對 1 會議,以維繫信任的關係。
- 會議需充分準備:對於會議主持人來說,用非母語進行會議,需要格外用心準備。市面上有很多文章與書籍在談論如何進行高效的會議,在跨國團隊開會必須用這樣的標準來要求。因為語言的隔閡與遠距協作的緣故,ㄧ下較於在同一個空間的團隊,團隊成員獲取的資訊量會受限。因此,事先設定好會議議程,會議前一天提供閱讀資料與討論內容,會議中多次確認討論共識與結論,會議後發送會議記錄讓大家確認,都是跨國協作的基本功。一但會議沒充分準備,很容易造成會議效率低落。很多人就會把這樣的問題推給「跨國協作」,讓未來「跨國合作」愈來愈困難。會議主持人要避免這樣的狀況發生。
- 刻意的同理:在跨國團隊中,每個人都必需要有更多的同理心。在語言有落差的團隊,例如有英文流利與不流利的人士在同一個團隊,雙方都可以為彼此做出調整(如下圖),例如英文流利人士可以講慢一點,英文不流利人士可以多確認對方有沒有聽懂自己想表達的。在有不同時區的團隊,會議主持人需要考量與會者當地的時間,如果在與會者正常工作時段之外的時間,建議先跟對方確認。此外,若總有一方會在正常工作時段之外的時間舉行會議,建議會議時間需要輪流,避免總是同一批人犧牲。
- 進修:跨國合作與語言能力是可以學習的,持續的進修很重要。過去幾年我在大公司內部參與了許多訓練課程,包含文化包容、避免個人偏誤、如何公開演講、如何有效的溝通、如何有效的進行 1 對 1 會議、如何有效遠端協作等,至今仍覺得非常受用。
提升自己的跨國協作與遠端協作能力,不只能幫助自己在公司跨國合作時更有效率,更能為自己開啟未來的機會,是件很值得投資的事。
4. 小結
打造成功的跨國事業真的不容易,要考慮產品、流程與組織。還好跨國協作看似不容易,但已經有許多不錯的實踐。不只是公司與管理層要努力,個人也有許多可以成長的空間。今天分享了跨國團隊協作常見的挑戰,公司與管理層跟個人可以怎麼做來改善跨國協作,希望對你有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