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寫過《產品經理加入團隊的正確姿勢》,當時分享了加入一個新團隊要注意事項之原則性作法,即「 People 優先,Product 次之,Process 最後」。這個原則性的作法依然適用於大部分加入新團隊的情境,然而,這半年遇到了不少經歷職涯轉折的產品經理朋友(包括自己),例如從大公司到新創公司、從硬體公司轉到軟體公司等。當產品經理在遇到較大的職涯轉折時,在硬技能、軟技能上都會有很多需要學習調整的地方,需要有更多的準備,才能順利上手新工作、融入團隊。因此,本文針對職涯轉折的情境,反思自己與整理他人的經驗,分享產品經理要怎麼找到學習與成長的重點,讓新工作上工更順利。
1. 產品經理的職涯轉折
首先,先來界定一下「職涯轉折」的範圍。
今天要探討的職涯轉折,指的是在同一個職能下(即產品經理這個職能),遇到比較大的職涯變化,進而影響工作內容與工作方式的情況。我們要探討「職涯轉折」包括轉換公司、轉換團隊這兩個狀況,轉換職能並不在我們今天的討論範圍。
以下整理職涯轉折中,常見會影響工作內容與工作方式的因素:
2. 面對職涯轉折的分析框架
當產品經理面對職涯轉折時,心裡多少會感到不確定。如果不能夠好好的分析職涯轉折對工作內容與方式的影響,那麼可能會產生不必要的壓力,也會讓新工作上手不順。
以下分享一個簡單的評估分析框架,讓在面對職涯轉折的產品經理可以知道主要的變化會在哪裡,進而做好學習與預備。
這個分析框架很簡單:
- 比較轉換前後(Before/ After):列出轉換工作前與後的內容,這樣可以一眼看出來新工作與前一份工作,在哪個面向有明顯不同,例如「組織階段」從成熟的上市大公司到募完 A 輪的新創公司。
- 列出主要差異:針對明顯不同的項目,列出會影響到工作內容與方式。
- 列出行動計畫:列出因應工作內容與方式的差異,需要做的學習或預備。列出行動計畫後,可以跟直屬主管討論,看看行動計畫是否符合主管對你的期待。
各位可以參考這個簡單的範例:
3. 常見的轉折與學習準備重點
透過以上的分析框架,各位可以清楚知道工作轉換前後的主要差異,進而訂出學習與成長計畫。
過去幾年我有多次的職涯轉折,經歷了不同的組織階段、管理風格、開發方法、商業模式、產業類型與使用者面向(如下表)。
以下整理自身經歷過較大的職涯轉折與學習重點。不過,因為每間公司與產品都不盡相同,這邊不會有標準答案,僅供各位參考。
新創 ←> 大公司
- 新創 → 大公司:大公司職掌(Role & Responsibility)通常較清楚,但因為人多分工很細,通常新創到大公司的人,比較不習慣的地方在於時常會不知道某某專案、事情是誰負責的。因此,了解組織圖、組織分工是常見的因應方式。
- 大公司 → 新創:通常新創公司比較仰賴員工個人的能力,厲害的人常有身兼多職的狀況。大公司到新創的人通常會覺得組織分工比較模糊。常見的因應方式為更專注與人建立關係,透過與人建立關係的方式來了解實際的組織分工。
2C ←> 2B
- 2C → 2B:2B 的產品與 2C 產品最大的不同,在於 Buyer 不等於 User,購買決策者與使用者很有可能是不同人,因此需要釐清 Buyer 與 User 的需求分別是什麼。此外,驗證產品的方式,特別是對於 Sales-led growth 的產品,通常是仰賴業務與客服的回饋,而不是透過實驗 A/B test 的方式。從 2C 到 2B,要梳理確認組織中使用者的角色有哪些,並且與業務客服團隊建立好關係,才能打通產品回饋的管道。
- 2B → 2C:相對的,從 2B 到 2C,產品經理需要學習如何透過實驗的方式進行 A/B 測試,以及如何透過使用者訪談、問卷等方式了解使用者的需求與回饋。想要更多了解 2C 與 2B 的差異,可以參考以下兩篇文章:
新的商業模式、新的產業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有經歷過轉換到新的商業模式與新的產業。在面對到新的商業模式(例如從 Marketplace 轉到 SaaS),我會試著去深入理解新的商業模式,例如向誰收費、成本結構、北極星指標與關鍵指標等,這邊很適合用產品指標框架來協助釐清商業模式與其關鍵指標。而關於新的產業(例如電商到 FinTech),我會去理解產業中的生態、有哪些競品,以及產業最新的動態,特別是像 Web3 這種變化很快的領域。
硬體 ←> 軟體
軟體轉硬體或硬體轉軟體也是常見的職涯轉折,由於我沒有打造過硬體產品的經驗,因此僅列出先前看過的文章給各位參考:
4. 小結
每個人都會經歷大小不同的職涯轉折,面對轉折時,我們可以不用慌張,只要透過簡單的分析框架,找出前後的差異,訂出學習與成長計畫,就可以讓自己在新工作的上手更順利。
希望本次的分享對各位有幫助,我們下個月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