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公司都有北極星指標(North star metric),有人說只要專注這一個指標就好(One metric that matters),但也有人說只專注一個指標過份簡化了商業的複雜性。到底哪種說法才是對的呢?產品經理又應該怎麼思考產品指標呢?
北極星指標的不同觀點
在創業領域,特別是 Growth Hacking 的討論,常常會聽到有人說公司只要專注一個指標 one metric that matters (OMTM) 。而這個說法,也引發了不同觀點的討論,讓我們來看看兩種不同的觀點:
- Don’t Let Your North Star Metric Deceive You(文章連結)
- Does a North Star Metric Oversimplify Growth?(文章連結)
先來看看反對派的說法:
由矽谷知名成長駭客 Brain Balfour 所撰文,他認為只專注一個指標是過份簡化的。Brain 提到只看 North star metric 可能產生四個的誤導:
- Good North star metrics are an output metric
- Output metrics are a lagging indicator
- A single north star metric only captures one dimension of your business
- North star metrics don’t account for the tradeoffs between metrics
這裡特別解釋第一點,Brain 指出 North star metric 是系統中的 Output,並非 Input。他舉的例子是 Spotify 的 North star metric 為 time spent listening to music (為系統的 output)。而要產生這個 output,可能的 input 有 Bring users back more often 與 Increase time spent per session。能帶來這個成果的產品功能分別是 New artist notifications、Recommendations 與 Create Playlists、Discover new songs。如果只看 Output metric (即 North star metric) 則沒辦法找出跟產品較相關、較 actionable 的 metrics。
現在來看看支持派的說法:
在 Brain 文章發布後幾天,另一位矽谷知名成長駭客 Sean Ellis 則跳出來回應,表達不同的看法。
首先 Sean 先點出 North star metric 跟 One metric that matters 的不同。Sean 定義 North star metric 為「The single best metric for tracking accumulated user value for a product over a time period.」,而他理解的 One metric that matters (由 Lean Analytics 作者提出) 則是「The one metric that is most broken at this moment in the company or for a given team.」,兩者是不一樣的。
Sean 認同 One metric that matters 可以讓團隊更專注,但他同時也承認這個字眼可能會讓人誤解只有一個指標是重要的。
接著,Sean 談到 North star metric 的好處。
第一個好處是 North star metric 能讓不同團隊聚焦往同一個方向前進,第二個好處是它也表明了公司的使命 (mission),是一個更長遠的價值。有了 North star metric,公司各團隊才可進一步衍生出不同行動來影響 North star metric。
其實看到這裡,大家應可發現 Brain 與 Sean 是在談論不一樣的事情,Brain 擔憂的是 North star metric (或 One metric that mattes)讓人過份簡化指標體系,而 Sean 則是著墨在 North star metric 對於聚焦的重要性。
兩位作者都對,因為其實這就是指標的不同面貌。一個產品會有很多不同面向的指標,會有 North star metric 讓所有團隊去追逐,也會有其他指標來關注不同問題。接下來,來談談產品的指標體系。
產品指標體系
1.公司層級指標:
North star metric 是公司層級的指標,例如很多消費者產品公司會用 Daily active user 或 Monthly active user。而有公司會訂出更貼近使命、業態的指標,例如 Slack 的 North star metric 是 Messages sent within the organization。
如同先前提到的,North star metric 用來衡量公司最重要的價值、使命。它可以引導團隊思考如何影響這個指標,當不同團隊有衝突時,North star metric 也可以作為於裁決的依據。
2.產品層級指標:
通常創業公司或是公司只有單一產品時,公司層級的大致等於產品層級的指標。但隨著公司規模漸增,產品逐漸複雜,此時就會有必要制定產品層級的指標。
我很喜歡前 Airbnb 產品主管 Jonathan Golden 提到的產品指標三維度(文章連結),分別是 Quantity、Quality 與 Efficiency。Jonathan 的說明如下:
- Quantity is typically the top-line product metric that measures value or usefulness delivered to the customer — and, ultimately, revenue to the business.
- Quality is the level of service customers receive when they consume your product. It can be a measurement of satisfaction, engagement, or retention.
- Efficiency can be expressed in many different ways, but ultimately it is about having a high return on your investment (of people, time, or capital).
Jonathan 以 Airbnb 為例,他們的 Quantity metric (也是 North star metric) 為 Number of nights booked,Quality metric 則是 net promoter score (NPS),而他們的 Efficiency metric 是 customer support tickets per reservation。通過這三個維度的指標,Airbnb 在衡量公司成長的同時,也能確保使用者的滿意度與公司營運的擴展性。
當然,除了這三個維度,指標也有不同的類型。例如一開始 Brain 提到的,產品團隊要能找到 Input 指標才能去影響 Output 的成果。產品團隊要留意反指標(Counter metric),確保優化自己指標的同時,能掌握對其他關鍵指標的影響。此外,產品團隊也要知道自己產品對公司層級指標的影響,透過產品對公司產生好的價值。
想要知道怎麼制定 North star metric 的,Analytics 公司 Amplitude 也有提供 North Star Playbook (連結),一步步幫助你找到 North star metric。
最後,「指標定義、目標設定、何謂好的指標」是一門學問,如果讀者有興趣,可以參考知名創投 Sequoia 資料科學團隊所撰寫的文章:
希望今天的閒談對各位有一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