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加入團隊的正確姿勢

Peter Su
11 min readAug 2, 2020

--

當產品經理加入一個團隊時,常覺得好像有一百件事情得做,但卻不知道要從何切入比較好。這篇文章我想談的是,產品經理剛加入團隊時,該怎麼評估重心要擺在哪?這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因為大多數人剛加入新團隊時多少都會覺得惶恐,且因為產品經理的責任範圍很廣,因此會不確定該從哪裡下手。這篇文章主要是寫給有這樣困擾的產品經理們。

1.產品經理的職責

先來談談產品經理的職責,每間公司對產品經理的定義略有不同,在此參考 Facebook 與 Google 徵才網頁上通才型產品經理的責任範圍。

Facebook Product Manager
Google Product Manager

產品類 Product

Facebook

  • Establish shared vision across the company by building consensus on priorities leading to product execution
  • Integrate usability studies, research and market analysis into product requirements to enhance user satisfaction.
  • Define and analyze metrics that inform the success of products.
  • Understand Facebook’s strategic and competitive position and deliver products that are recognized best in the industry.

Google

  • Understand markets, competition, and user requirements in depth.

流程類 Process

Facebook

  • Lead the ideation, technical development, and launch of innovative products
  • Maximize efficiency in a constantly evolving environment where the process is fluid and creative solutions are the norm

Google

  • Launch new products and features, test their performance, and iterate quickly.

人員協作類 People

Facebook

  • Drive product development with a team of world-class engineers and designers

Google

  • Work collaboratively with engineering, marketing, legal, UX, and other teams on cutting edge technologies.
  • Develop innovative solutions to problems by collaborating as needed across regions, product areas, and functions.

從以上的分析,不難看出產品經理的職責主要是以下三類:

  • 產品類 Product:了解商業目標與用戶需求,制定產品策略與衡量指標。
  • 流程類 Process:帶領產品開發上線,透過假設、驗證,持續優化產品。
  • 人員協作類 People:與工程師、設計師、行銷等不同職務、不同地區、不同功能的團隊協力推出產品。
加入團隊的正確姿勢?

2.起手式評估框架

經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知道產品經理的職責有三大類,並非只要把產品規格寫好而已。接下來的問題是,要從哪裡著手呢?

巨觀來看,不同的產品類型、面向不同使用者(2C or 2B)、商業模式、企業文化都會影響產品經理的工作內容、流程與協作團隊。關於這方面的內容,可以參考我先前的文章《產品團隊組織劃分- Product Organization Structure》。

而稍微聚焦到產品本身,不同的產品工作類型(Types of product work)也會影響產品策略、衡量成功的方式與流程。Reforge 近期的文章介紹了 Product Market Fit 之後的四種產品工作類型,以及產品經理常見的錯誤:一招打天下(如下文)。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onflicts I’ve seen is when product leaders try to apply a single development process, measure of success, and strategy to all product work. For instance, while some of the steps can be similar, growth and feature work are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and a lot of energy is wasted trying to make them all fit into the same process, success metric, and approach.

推薦大家閱讀原文《Product Work Beyond Product-Market Fit》,看看自己有沒有遇到類似的問題。

那不管產品類型、面向使用者、商業模式、產品工作類型為何,還是有一些比較通用性的方法來評估產品經理的切入面向。以下分享我常用的起手式評估方式,來決定要從哪些面向開始著手改善:

People 優先

Product 次之

Process 最後

People 優先 — Product 次之 — Process 最後

People 優先

剛加入團隊時,除了快速學習各種產品知識外,另一必要的事情就是與夥伴建立好的關係,確認彼此工作的職責,讓日後的合作會更加順暢。

  • 初次見面:當甫加入團隊時,我第一件事就是檢視我的協作夥伴、利害關係人有誰,按照親疏列出名單,並安排以自我介紹、工作介紹為目的的 Introduction 會議。我通常會在前兩週把最重要的 10 個同事聊過一輪,其他的就隨緣了。
  • 保持聯繫:對於未來工作上合作會比較緊密的夥伴,雖然每個職務都有既定的角色定義與責任範圍(Roles & Responsibilities),我還是與對方討論確定雙方對 R&R 的理解是一致的。確定 R&R 之後,再進一步開始安排例行性的會議與 1 on 1,其中 1 on 1 的會議頻率也是有親疏之分,例如我跟產品主管與工程經理(Engineering Manager)的 1on1 是每週,但跟其他職務例如設計師、資料科學家就是雙週,與工程師則是每季兩次。
  • 資源盤點:我也會趁此階段盤點團隊有哪些角色,欠缺哪些角色,未來需要哪些角色。日後需要爭取資源時,能夠搶先一步提出。

完成上述幾項任務,最多應該不會超過兩週的時間。人的問題總是最複雜的,接下來產品經理要在與團隊共事中去了解每個成員在意的點、能被激勵的動機,觀察成員之間的張力、衝突,有助於未來彼此的協作。

Product 次之

當協作夥伴都認識得差不多,例行會議、1on1 也都安排好了,接下來我會開始評估產品的狀況。要怎麼評估產品的狀況呢?我是以按照團隊對問題的理解程度區分:

  • 理解程度低: 球來就打,有什麼需求就做什麼,對用戶問題不了解。
  • 理解程度中: 團隊可清楚描繪用戶問題,但不知道如何定義產品成功與否。
  • 理解程度高:團隊可清楚描繪用戶問題,也知如何衡量產品成功,但沒有長遠的策略與計畫。
  • 理解程度極高:有產品策略、藍圖,團隊按照計畫行事,也能依照上線成果調整策略與計畫。

產品狀況評估應在加入團隊後第一個月內完成,處於不同產品理解程度的團隊,產品經理應提出適合的方法來提昇程度。例如在理解程度低的團隊,應推動與用戶溝通、使用者研究等相關的作法,而非直接開始制定產品策略與藍圖。在理解程度中的團隊,則可推動指標制定(metrics)。在我的經驗中,只有極少數的時候會遇到理解程度高與極高的團隊,如果你加入了這樣的團隊,你可以做一些比較策略性的規劃,把重心放在流程與執行。

各位可參考 Celine 的文章《理想與現實 — 產品路線圖(Product Roadmap)如何應用於日常工作中?》,看看有什麼不同的作法來達成產品目標。

Process 最後

很多產品經理喜歡加入團隊後,就立刻按照過去的經驗或偏好調整開發流程,然而,除非開發流程有明顯瑕疵外(例如沒測試就上線),我非常不建議一開始就去動開發流程。 原因是每個產品狀況都不同,每個團隊也都有自己習慣與偏好,產品經理應至少完整經歷一次產品開發上線的過程,了解流程的問題後,再提出改善方案。在此之前,產品經理能做的就是參與流程,並評估現有流程的狀況。我常用的評估方式如下,主要著眼在開發流程中溝通決策的方式與是否有文件。

  • 流程完善度低:專案無固定的會議時間、開發流程各環節均無撰寫文件的習慣、也無品質驗收的概念。
  • 流程完善度中:有固定的會議時間、有基本的文件如 PRD、技術文件、測試文件。但成員被動接受指令,彼此溝通較少。
  • 流程完善度高:有固定的會議時間、有基本的文件、品質驗收標準清楚、成員自主性高會積極提出問題、團隊會定期舉行 Retrospectives 會議。

當你至少參與過一次產品開發上線流程後(可能此時你已加入團隊一、兩個月了),你就會知道目前團隊的開發流程完善程度。對於完善度低的團隊,我通常的第一步是定義專案的階段與目標產出(例如探索、規格定義、設計與開發、測試、上線等不同階段),通常會搭配甘特圖與撰寫 PRD 讓團隊擺脫混亂的流程。當進入到完善度中時,我通常會導入比較具有敏捷精神的實踐,例如 Demo 或 Retrospective,前者可帶來品質驗收的概念,以及讓團隊成員彼此有互動討論的機會(同時也讓成員有當責的態度,因為 Demo 爛掉很糗),後者是讓大家有追求持續改善的精神,主動發現問題。

關於流程不同階段該撰寫的文件,可以參考我另一篇文章《產品經理與牠們的文件》。

以上就是我自己常使用的「 People 優先 — Product 次之 — Process 最後」評估框架,透過此框架,你可以知道團隊目前人員、產品理解與開發流程的狀況,以及下一步該做的事情,進而決定你加入團隊的姿勢。

3.結語

本篇文章我們談了軟體業產品經理的主要職責,並非只是把產品需求規格做好,而還有人員協作與流程面的責任。也分享了當加入一個團隊時,自身常用的評估框架「 People 優先,Product 次之,Process 最後」,讓我快速釐清現況,知道哪邊是該著重的面向,希望對讀者們有些幫助。

不過如同文章一開始所提,不同的產品類型、面向使用者、商業模式、企業文化都會影響產品經理的工作內容、形式與流程,各位須先判斷好自己所屬的環境。

不知道各位產品經理是否有自己常用的起手式評估方法呢?歡迎分享~

--

--

Peter Su

❏ 策略致勝|產品經理的戰略思維實戰 ❏ 產品經理的策略顧問 Peter SU 從 10+ 年實戰與顧問經驗中提煉戰略思維實戰課 用 3 階段 8 大步驟打造屬於你的產品致勝方案 幫助你從產品思維進化到戰略思維 讓產品成功,職涯向上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