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覺得還沒有準備好,我可以開始投履歷了嗎?」
第一名最常被問的是「我覺得還沒有準備好,我可以開始投履歷了嗎?」。
我回答「你不會有覺得自己準備好的時刻。」
當然,出國工作是需要準備的。
對於很少使用英文的人,你可能需要花至少 3–6 個月的時間提升英文聽說讀寫能力(假設該公司是以英文為主要溝通語言)。
對於沒有英文履歷與自介的人,你可能需要花 1 個月的時間撰寫與練習。
產品經理需要花時間了解產業、公司與產品,工程師需要花時間刷題,設計師需要花時間整理作品集。
我同意,以上的準備都需要時間。
然而,我更常看到的是,其實很多人都已經準備了許久,有著不錯的經歷、英文能力,履歷與自介也都蠻完整的。但仍然沒有把履歷投出去。
一聊之後才發現,他們共同的心態是覺得「我還沒準備好,再給我時間調整一下」。
我能理解這個心態,我自己也是這樣。
我面試第一間海外公司 Booking.com 時,心中是完全沒有準備好的感覺,甚至連感覺準備到 50% 都沒有。
現在回想起來也蠻有趣的,我原本打算花六個月來準備,準備好了再投出履歷。有輕微拖延症的我,總覺得還沒準備好,過程中數度想把投履歷的時間再延後。但了解我個性的另一半馬上發現這個症頭,於是出了奇招,半強迫的讓我迅速地把履歷寄出,最後只花了三週(我在投履歷前已有出國唸書的念頭,因此我念了幾個月的托福,算是誤打誤撞準備了英文。)就把履歷送出。然後,就幸運的開啟了後續的旅程…
後來幾次海外轉職也是一樣,我心態上總是覺得還沒準備好,但因為有第一次的經驗,我後來只要自己認為有準備到 70%,就會開始行動,把履歷投出去,投了之後再來依面試狀況調整修正。
我想講的是,「你不會有覺得自己準備好的時刻」。
這很正常,所以「你不用等到 100% 準備好再行動」,準備到 70% 就勇敢的跨出第一步吧!
2.「我得到 Offer 了,但好像沒有比現在好很多,我該去嗎?」
第二名最常被問的問題是「我得到 Offer 了,但好像沒有比現在好很多,我該去嗎?」
我說「如果這工作是好公司、你有熱情的,也是你看好的產業,就放心的去吧!況且這只是第一份海外工作。」
我分享一個樣本不算大的觀察,十多位跟我同期到 Booking.com 的朋友,80% 現在都轉職了,而且都轉到更好的公司(好幾位 FAANG)。他們都是很優秀的人才,但若沒有先跨出第一步,也許就沒有後面的機會。
跨出第一步不容易,當你要決定是否接受海外工作的 Offer 時,一定會有許多正反兩面的考量,甚至常常看起來,海外的工作並沒有比較好。
我來分享兩個小故事。
我面試 Booking.com 時,也同時面了幾間台灣的新創公司。當我得到 Offers 在評估最後決定時,其中一家新創公司的面試官是這樣說的,他認為要出國工作很好,但出國應該要去 Top Tier 的公司(他當時舉例是 Google 或 Facebook),而他覺得 Booking.com 不是 Top Tier 的,要我好好考慮。
差不多也是那的時候,有次跟一位朋友聊天,他從可支配所得的角度來討論出國工作是否值得,他認真的幫我比較了在台灣與 Booking.com 可以存到的錢,他發現出國並不能存比較多的錢,因此這個決定並不值得。「要是我的話,我不會考慮」他說。
兩個建議都有合理的論點。
當然,我最後並沒有因為他們的意見而改變我的決定。
這當然這不是一個有是非對錯的問題,也不是說錢不重要,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考量,例如有小孩就要評估小孩的教育。我想強調的是,職涯是一連串工作的歷程,不應該只單單評估「下一份」工作,單單最佳化下一份工作的收入。你應該考慮的是這個決定對你 3–5 年的影響,應該要用長期主義來思考。
以我自身的經驗來說,我很慶幸有去 Booking.com,她是一間好公司,有市佔最高的產品、國際化的環境與很棒的實驗文化,雖然她可能不是 Top Tier 的科技公司,薪資也不算頂尖(其實是稅太重),但到 Booking.com 工作幫我開啟了更多未來的工作機會。2019 年當我從荷蘭 Booking.com 到新加坡的 Grab 時,我曾經當面地問 Recruiter 與 Hiring Manager 錄取我的原因。他們很直白的說,關鍵的原因就是我有海外大公司工作經驗。
我很喜歡 Nana 的《選擇比努力更重要:產品經理該如何判斷哪些是對職涯有利的「好公司」?》。選擇很重要,但選擇不見得需要一次到位,我們應該用長期主義來看自己的職涯。
3.「出國工作最大的收穫是什麼?難道在台灣沒辦法得到嗎?」
第三最常被問的問題是「出國工作最大的收穫是什麼?難道在台灣沒辦法得到嗎?」這個不只是想出國工作的人常問,連已經在海外工作的人都常問。
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每個人的目標不同,期待的也不一樣,自然收穫就不同。如果硬要選一個答案,我會說「是環境」。
嗯…有點抽象,更具體來描述是「容易有挫折的環境」、「讓人感受到孤獨的環境」與「能夠認識各國人才的環境」。因為這些環境都能讓人成長的更快,進而得到最大的收穫。
海外工作是一個很容易產生挫折的環境。剛到 Booking.com 的前三個月,我是非常挫敗的,主要的原因是英文能力的不足。我原先英文能力大概中上,日常英文對話沒問題,但這個程度對於要當個產品經理可以說是完全不行。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剛入職的第二週,我參加一場討論產品在各國合規性的議題,我整場只聽得懂不到一半的內容,我得事後把錄音聽了三遍才能明白當時大家在會議討論的內容。此外,我的部門每週五早上都有一個例行大會,將近百人聚集在一起,不同團隊的產品經理輪流上台分享產品的進展,每個產品經理講個三分鐘。大部分的產品經理都現場侃侃而談,而我卻緊張到不行,前一天晚上都要把要講的內容先寫出來,練習個幾遍才安心入眠。
事先撰寫口說內容,事後聽開會錄音,人家輕輕鬆鬆一個小時的工作,我可能要花好幾個小時才能做完。當時可能每天都得懷疑自己一次,出國是不是一個錯誤的職涯選擇。直到有一天,我被邀請到一個臨時的會議,因為是臨時的,沒辦法讓我事前準備。或許是努力發揮了功效,那次的會議我發現我可以聽懂大部分的內容,現場加入討論發表觀點也沒問題。與會的同事看見了我的興奮,他可能不知道我在激動什麼。那天是我入職的第四個月。
海外生活是一個很容易讓人感受到孤獨的環境。來到海外工作,當地有著截然不同的社交圈與文化,覺得孤獨是絕大多數離鄉背井的人都會有的情緒。即便現在通訊軟體、社交軟體已經讓我們不會與家鄉的人事物完全隔絕,但絕大多數的時刻,你還是在一個截然不同的空間裡,你還是時常覺得孤單。若是從去年到現在,因為疫情的關係,人與人的接觸又更少了,孤獨的感受真的是非常強烈(好在當時有回台灣一陣子)。
雖然如此,但我覺得孤獨是讓我們更認識自己的良藥。因為有這些獨處的時間,你會停下腳步傾聽內心的想法,也會有更多時間沈澱。我自己有很多想法上的突破,新的點子,都是在獨處時發掘的。
海外工作是一個能夠認識各國人才的環境。我想這就不用多做說明了,各國人才聚集交流,激盪出工作與生活的火花。
出國工作特別容易產生這些環境,讓人成長。
小結
我前陣子看到許銓的專訪文章,對一段話很有感
「在出海以前,應該要先想清楚自己要什麼、為什麼要出海…確認清楚了,那就勇敢踏出去,不要輕易後悔,也不要太在乎別人的看法…如果你在那裡待了一兩年,發現和你想像的不一樣,沒有辦法給予你想要的東西,那就換個地方或回台灣,不一定要衣錦才能還鄉。」
今天分享了三點關於海外工作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希望讓想要出國的人可以跨出第一步,也希望讓剛出國工作的人可以再堅持一會兒。
Part 2 會分享關於國際人才的觀察,下個月見。